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
0

第一章:看見那張看不見的網

副標題:《系統理論 (Systems Theory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還記得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四章中,技術長穆拉提急切地向艾佛勒陳述著團隊的種種「病症」嗎?她像一位心急如焚的管理者,試圖找出那個「壞掉的零件」——是某位不合作的員工?是某個失職的主管?還是某個錯誤的流程?她相信,只要找到並「修復」這個單點故障,整個機器就能恢復正常運轉。

然而,艾佛勒並沒有直接回答她,反而畫出了一張草圖,將所有看似孤立的問題,用箭頭連接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。他說:「您剛剛提到的所有問題……它們都不是獨立的『原因』。它們本身,也都是另外一些原因的『結果』。」

這一刻,艾佛勒為穆拉提,也為我們讀者,引入了組織發展領域最基礎、也最核心的思維框架——系統理論 (Systems Theory)。他沒有用放大鏡去檢查單個的齒輪,而是邀請穆拉提退後一步,用廣角鏡頭去看見那些驅動著所有齒輪運轉的、看不見的傳動網。

理論溯源:從生物學到組織學

系統理論並非源於管理學,它的根基,深植於20世紀的生物學、控制論和社會學之中。其中,影響最深遠的,當屬奧地利裔的生物學家路德維希·馮·貝塔郎非 (Ludwig von Bertalanffy)

在20世紀30-40年代,貝塔郎非對當時科學界盛行的「還原論」(即通過將複雜事物分解為最簡單的組成部分來理解它)提出了挑戰。他觀察生命體時發現,一個生物(如一隻貓)的特性,遠遠大於其所有器官(心臟、肺、大腦)功能的簡單總和。貓的「生命力」、「行為」和「意識」,是所有部分複雜互動後,才湧現 (emerge) 出來的全新屬性。你無法通過單獨研究一個心臟,來理解貓為什麼會追逐毛線球。

基於此,他提出了「一般系統論 (General System Theory)」,主張世界是由各種相互關聯的「系統」所構成的。一個系統,具備以下基本特徵:

  • 整體性 (Holism): 系統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。你不能通過分析零件來理解系統。

  • 相互關聯性 (Interrelatedness): 系統中的各個元素相互連接,一個元素的改變會影響其他所有元素。

  • 邊界 (Boundary): 系統將自己與外部環境區分開來,但又通過輸入和輸出與環境互動。

  • 開放性 (Open System): 大多數社會系統和組織都是開放系統,它們需要與外部環境交換能量、資訊和資源才能存活。

這個理論如同一場思想革命,迅速地從生物學擴散到心理學、社會學,並在20世紀中後期,被應用於理解複雜的商業組織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當我們用系統理論的視角來看一個組織(比如「星雲科技」)時,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由「部門」和「員工」構成的組織架構圖,而是一個活生生的、動態的生態系統。

  • 看見「模式」而非「事件」: 傳統管理者關注孤立的「事件」,比如「這次部署又失敗了」。而系統思考者會去尋找反覆出現的「模式」,比如「我們似乎每到季度末,部署失敗率就會飆升」。

  • 看見「結構」而非「指責」: 傳統管理者在看到模式後,可能會去「指責」某個人,比如「都是大衛不夠細心」。而系統思考者會進一步探究,是什麼樣的「系統結構」導致了這個模式的發生?比如,是不是季度末的獎金壓力,導致了團隊為了趕工而犧牲了測試流程,從而引發了部署失敗?

  • 「因」與「果」不再是線性的: 在系統中,因果關係往往是循環的、相互的。A導致B,B又會反過來加強A。就像《綠洲計畫》中那個「技術債死亡螺旋」一樣,它們互為因果。這意味著,試圖尋找唯一的「罪魁禍首」,往往是徒勞的

  • 症狀不等於病因: 系統中顯現出的問題(如Bug頻發、員工離職率高),往往只是深層結構性問題的「症狀」。如果只處理症狀(比如花錢招更多人來修Bug),而沒有改變底層結構,問題只會以不同的形式反覆出現。這就是為什麼艾佛勒說,只用滅火器是不夠的,必須要看懂建築的設計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四章中,艾佛勒並沒有跟穆拉提講一堆抽象的理論,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,將系統思維「視覺化」了。

  1. 從「指責個人」轉向「審視系統」: 他巧妙地避開了穆拉提「是誰的錯?」的提問陷阱,將討論的焦點,從對「大衛」或「PM」等個人的評判,轉移到了對一個由壓力、流程和行為共同構成的「循環」的審視上。這立刻降低了穆拉提的防禦心,並打開了她的視野。

  2. 使用「共業」這個詞: 他用「Systemic Karma (系統的共業)」這個充滿智慧的詞,來回應穆拉提,這是一個絕妙的「語言重構」。它消除了「誰對誰錯」的二元對立,建立了一種「我們都在這艘船上,我們共同創造了這個結果」的集體責任感。

  3. 將自己定位為「地圖繪製者」: 他沒有說「我來幫你解決問題」,而是說「我邀請大家一起來繪製地圖」。這個定位,本身就是系統思維的體現——顧問不是外來的修理工,而是系統自我觀察和學習的催化劑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不需要成為組織發展專家,也能在你的團隊中,實踐系統思維。

  • 練習一:「五個為什麼」的擴展版: 當團隊遇到一個問題時(比如「這次會議又沒結論」),不要停止在第一個答案。帶領大家連續追問至少五次「為什麼」。更重要的是,嘗試從不同角度來回答「為什麼」:從流程角度、從文化角度、從個人動機角度、從外部壓力角度。

  • 練習二:畫一個「迷你系統循環圖」: 選擇團隊的一個長期痛點(比如「會議太多」),和幾個同事一起,在白板上把它寫在中央。然後像艾佛勒一樣,討論「是什麼導致了會議太多?」、「會議太多又導致了什麼?」,用箭頭把這些變數連起來,看看你們能否找到一個意想不到的惡性循環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所在的團隊或組織中,是否存在一個像「技術債死亡螺旋」一樣的、大家心照不宣但無力改變的惡性循環?它是由哪些變數構成的?

下一篇
Day 2 第二章:組織的健康檢查:如何從數據和故事中找到真相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2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